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。青年时代,面对内忧外患的中国,他立志要“辟一条光明的路”,为救国救民奋斗终身。1920年10月, 瞿秋白离开北京,以北京《晨报》和上海《时事新报》特约通讯员的名义前往社会主义国家苏俄,踏上了一条毕生为之奋斗的人生新途——革命的 “红色之旅”。
在俄期間,瞿秋白擔任莫斯科東方大學中國班的翻譯和助教,兩次見到列甯,加深了對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認識,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洗禮。在爲北京《晨報》、上海《時事新報》撰寫的通訊報道和《餓鄉紀程》《赤都心史》兩部散文集中,他系統地介紹了俄國革命的實踐,熱情地歌頌了十月革命、領袖列甯和布爾什維克黨,預示十月革命的“一線光明”將“照遍大千世界”。
渐渐地,瞿秋白的感情与劳动人民和革命者融合在一起。他在《赤都心史》 中说:“‘我’不是旧时代之孝子顺孙,而是‘新时代’的活泼稚儿。”“我自是小卒,我却编入世界的文化运动先锋队里,他将开全人类文化的新道路,亦即此足以光复四千余年文物灿烂的中国文化。”这个庄严而自豪的宣言,表明了瞿秋白不仅在观念上,而且在情感上都开始接受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,标志着他在人生旅程中“旧我”的终结,“新我”的开端。据瞿秋白在《记忆中的日期》中回忆,他于1921年5月经张太雷介绍,参加共产党,为预备党员;同年9月,转为正式党员,当时属于俄(共)党组织,到1922年春,正式参加中国共产党。
1922年12月,瞿秋白告別了生活和工作兩年的莫斯科,啓程回國。經過兩年的磨煉、學習、思索、探求,青年的瞿秋白開始走向成熟,在世界觀上發生了質的變化,成爲一個馬克思主義者。
相關評論
評論